願我的存在 成為他人的祝福 把最好的 給最需要的 用生命陪伴生命 以生活教導生活
傾聽與陪伴,用生命影響生命
這學期,我再次與小學伴小瑗相遇。這份延續的緣分,讓我們的關係更近一步,也讓我在教學與陪伴 中看見更深的連結與改變。小瑗仍舊是那個對英文有興趣卻不太有自信的孩子,但這一次,他開始願意多說一點自己的故事,甚至會在聊天時主動分享生活點滴,讓我感受到他對我的信任與依賴逐漸建立。
我們的課程以英文為主軸,這學期我設計了口語練習和互動遊戲,像是他曾說想要提升口說能力, 我便安排了簡單的英文對話,也利用遊戲讓課堂更有趣,當他顯得疲倦或注意力不集中時,這些小設計都成了喚醒他興趣的關鍵。而雖然他有時還是會露出快睡著的表情,但只要遊戲或生活聊天一開始,他又會立刻恢復活力,讓我理解到:學習不該只是知識的堆疊,更應該是情感與興趣的觸發。在一次次檢討會考題的過程中,我原本擔心課程會與學校內容重疊而失去意義,但實際上,他的錯誤率仍高,顯示出他在學校沒有得到足夠的個別協助。而這正是偏鄉教育最核心的問題——不是學生學不來,而是缺乏能理解、陪伴與引導的資源與時間。於是我不改原計劃,持續用會考題作為練習材料,並以他熟悉的題型增加他的學習信心,發現熟悉的題目反而讓他更有參與感,也願意挑戰更多。這段陪伴,不只是我教他英文,他也教會我「傾聽」與「理解」的價值。當我放下教師的角色,以朋友、手足的身份去關心他的情緒、生活與學習,他的回饋也更加真實而熱烈。
對我而言,這不僅是一份教學任務,更是一場心與心的交流。我深刻體悟到:偏鄉孩子真正需要的,或許不是多難的教材或補充課,而是能夠讓他們感受到「我被重視、我做得到」的那份力量。而這份力量,來自於每一堂課我們用心創造的連結、每一次用耐心點亮的信心。這十週的陪伴再次提醒我,教育的本質不在於灌輸,而在於陪伴與啟發。當我們願意用生命去傾聽另一個生命時,我們的教學才真正有了意義。我會帶著小瑗的笑容與努力,繼續在教育這條路上,用心耕耘,也持續讓「用生命影響生命」這句話,在每一次的互動中綻放真實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