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2月培訓二─《教學有聲有色》

輔仁大學台灣偏鄉教育關懷中心

113-2月培訓(二)─《教學有聲有色》

壹、活動名稱:113-2月培訓二─《教學有聲有色》

貳、日期:114年04月30日(三) 13:00-15:00

參、地點:聖言樓SF233教室

肆、講師:音聲科學 - 陳沛庭 子熙 講師

伍、量化資料:實體大學伴17人。另非大學伴8人。

陸、活動摘要:

  本次講座由專業聲音訓練講師主講,以「聲音」為切入點,帶領學生認識自己在日常說話中的發聲習慣與特質,進一步探索聲音與自我表達、溝通效果之間的密切關係。講座一開始,講師以輕鬆互動的方式,與學生進行對談,觀察並點出學生在語調、共鳴與語速等方面的個人特點,也讓學生開始意識到自己聲音的獨特性與可調整的空間。

  講師說明,本場講座將聚焦在聲音的保養與訓練,並引導學生認識聲音在人際溝通與教學現場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課堂中引用劉學誠的文章,強調聲音不僅是表達的媒介,更是「傳遞情緒」與「建立信任」的重要工具。特別是在需要頻繁口說的工作場合,如教學、簡報、導覽或演說等,良好的聲音品質能大幅提升聆聽者的專注度與接受度。

  在課程實作環節,講師帶領學生以自己的名字進行練習,透過不同的語氣與發聲方式,幫助學生覺察說話時聲音的來源與共振區域。講師指出,正確的發聲方式應該能帶動身體的自然共鳴,而非僅依賴喉嚨或聲帶。講師現場示範,並請學生輪流練習,鼓勵大家大聲朗讀、放膽開口,在不批評的環境中建立發聲的自信。

  此外,講師以幽默又專業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一連串聲音訓練與口腔肌肉的暖身活動。例如:如何不用喝水也能增加唾液分泌、如何透過唇舌的活動放鬆口腔、利用吹氣訓練紙張穩定度以提升肺活量。講師特別提到,聲音訓練同時也是一種強身健體的過程,例如透過深呼吸的練習,不僅有助於發聲穩定,也能改善日常生活的壓力與專注力。

  講師不時邀請學生實際操作,走到台下與學生對話,觀察學生的口型與氣息運用,給予具體的回饋與建議。學生透過實際發聲的演練,能更清楚理解聲音的產出原理,也能突破緊張情緒。

  課程尾聲,講師分享自己過去在不同教學與職場環境中的經驗,包括如何透過穩定而具穿透力的聲音建立專業形象與領導風範。講師提到,聲音厚實且具有情感流動性,更容易讓人產生信任感,進而達到良好的溝通與說服效果。

柒、大學伴回饋:

玉里 顏同學

我很喜歡老師這次分享的教學方法,特別是實際帶著我們練習、運用聲帶的部分,既有趣又實用。原本沒想到聲音也能像運動一樣,練習完真的有種身體變輕鬆、變健康的感覺。老師本身的能量也超強,感染力十足,整場下來學到了很多平常接觸不到的技巧,收穫滿滿!

大園 沈同學

我覺得講師所教授的技巧非常實用,因為我自己在教學時沒講多少話喉嚨就會開始痛,必須要靠喉糖才能緩解不適。學習舌頭操和說話技巧後,再加上多練習,希望可以改善不舒服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