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我的存在 成為他人的祝福 把最好的 給最需要的 用生命陪伴生命 以生活教導生活
公義講座(一) 回家種田─種出一口好米
公義講座(一) 回家種田─種出一口好米
- 日期:2019年12月11日(三)13:30-15:30
- 地點:輔仁大學 野聲樓谷欣廳YP112
- 主題:回家種田─種出一口好米
- 講師:玉里媽媽 文儷珺
活動摘要
本次公義講座的主題為「回家種田─種出一口好米」,儷珺講師藉由自身生命經歷,從生涯選擇、友善耕作以及所帶來的影響、食農教育的重要性三面項切入,引出花蓮玉里大禹社區的現況。玉里的大禹社區目前雖有473戶的戶籍,但實際上在部落生活的人們卻可能遠比這個數目更少,且老齡化比例高達74%,務農人口佔了80%,隔代教養的問題嚴重,許多孩童在社區缺乏教育資源,因此儷珺講師回到家園,開始了陪伴孩童學習以及「友善耕作」的行動,進而發展出了現在的食農教育。
玉里的地理位置位於中央山脈以及海岸山脈之間的盆地,擁有好山、好水的優良條件,能夠孕育出遠近馳名的「玉里米」、「池上米」、「關山米」等好米。但近年來慣行農業的發達,農產經濟傾向於擁有更多的收穫、更多的營利,因此在環境的開發、器具的選用、耕作的手法等方面,都和儷珺講師所提倡的「友善耕作」無法相符,也因此在推廣「友善耕作」的道路上,碰到許多困難。
友善耕作是一項與大自然和平共存的農作方式,強調不使用化學品、不灑農藥、使用天然肥料,在這「純天然」的環境中,產生了更加多樣化的生態,樹蛙回來了、螢火蟲出現了、長蜘蛛和橙瓢蟲也來到了玉里的田地,這些指標性物種的出現,顯現出了玉里的生態環境正慢慢地朝向「友善環境」的目標前進。長蜘蛛的出現,使稻米能夠因蜘蛛網緊密的包覆而受到保護,農民們不用花費更多經費去採買器材設備保護稻米,螢火蟲的來臨也能帶來觀光資源,生態、農作方法、經濟成本是環環相扣的,動一髮則動全身。
即使我們了解了友善耕作是一件和大自然互惠的方法,但在慣行農業與社會經濟結構之下,願意且能夠投入友善耕作的農民卻不多。原因在於工時與人力不符合經濟效益,友善耕作的產量無法達到慣行農業所能收穫的產量,造成農民收入不足,且農民原先在社會經濟結構中,已經有太多被低成本收購農作物的案例,在這樣的循環之下,農民很難從其中的環節去做改變,因此在推廣「友善耕作」的目標上,有著層層的挑戰。
「既然我們知道要對環境好,那我們為什麼不開始對環境好?」儷珺講師這樣說著。我們都知道要和自然共存、永續經營,但要如何讓大家能夠身體力行,是儷珺講師也正煩惱的事情。袋鼠計畫的進入,為社區帶來了一些資源,玉里書屋的成立,讓在地的學童能夠有更多的機會被看見、去學習。「食農教育」正是結合體驗教育與友善耕作推廣而出的方式,透過農作體驗,從中了解大自然、了解農耕,有許多都市的家庭會帶著孩子來到玉里,有更多人意識到,經濟與生態必須達到平衡,儷珺講師強調:「真正保護生態的方法必須是深入社會的,對環境議題的辯論,必須整合公義的課題,這樣才能聽到大地和窮人的吶喊。」社會經濟結構的定型、自然環境的警示,皆是我們需要去面對、去專注、去挑戰議題,在自然環境與教育面前,沒有人是局外人。
參與者回饋
輔大大學生編號1:在聽演講之前,覺得這場講座可能會很無聊,想說應該就是講述一般所見的農民的辛苦。但在聽完講座後,我獲得許多!謝謝文老師詳細的演講,給了許多實務方面的經驗,讓我收穫滿滿,對於未來有更多地想法。
輔大大學生編號2: 文媽媽從原本華碩職員光鮮亮麗的城市生活,由於家人生病必須照顧而藉此回到家鄉─玉里,並在此推動友善耕作的理想。她希望社區能夠停用破壞環境生態的農藥肥料,更改種植的方式,實施小農有機栽培的方式。有機栽培會遇到許多困難,像是生物破壞、天災變遷等,且文媽媽在推廣的過程中發現,慣行農業的農民們會因為「工時太多不符經濟效益」、「產量跟慣行農法無法相同」、「收入不足無法養家」等因素拒絕加入友善耕作的行列。文媽媽選擇用自產自銷的方式,創辦小農品牌,希望以自身做起去讓社區其他務農人士可以看到「有機務農也能快樂生活」,並以自身為例,漸漸感化身邊的藥用耕作務農者。文媽媽為了實現以前工作沒照顧孩子的遺憾,在當地教會創辦了「玉里書屋」及推動「袋鼠計畫」。孩子們有機會結合輔仁大學偏鄉中心的數位學伴計畫,遠端與大學伴一同學習。讓孩子們得以參加豐年祭及農作等社區活動,更加了解自己的家鄉,使他們發自內心愛上自己的土地,且要比別人更愛自己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