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不滅

大學伴 : 劉大昀

小學伴 : 黃小靜、邱燕燕

         加入課輔團隊第三年了。要說這些年真正獲得了些什麼,答案是很曖昧不明的,因為情感太難以具體語言訴諸。

        表層看得到的收穫,當然包含了教學技巧的提升、服務證書之取得,但是,我加入課輔,單純只是為了這些嗎?這兩、三年來,最讓我振奮的時刻,其實是孩子嘴邊甜甜地笑,雀躍地告訴我,老師,我覺得自己越來越進步了,謝謝妳。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是最讓我開心的。

 

        自己很幸運,遇到的孩子都非常乖巧,又與六龜有緣,三年來服務同一個單位。課輔前兩年,教的是一個國中男生。

        隨著男孩畢業,第三年迎接我的,是兩位分別就讀小六、國一的女孩(知道消息時陷入極度狂喜,教到夢寐以求的可愛小女生了!!!哈哈哈)。六龜的孩子很好帶,上課認真、不容易分心。因為教英文,最希望孩子敢開口說、不排斥文法,因此會準備英文小短文或其他資源為教材,不以課本為限,畢竟語言學習本無特定範圍。最希望給予孩子的,並非是什麼死記硬背而得來的優越考試成績,而是強烈的學習動機,還有靠自己找到答案、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過程中所遇算最棘手的狀況,便是發現孩子「缺乏自信、害怕錯誤」的一面!這時老師的適時鼓勵很重要,要告訴孩子「犯錯不可怕,重點是了解錯誤後之修正」的健康態度,還要鼓勵孩子「跟自己比,不要和別人比」。我覺得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對彼此的信任、尊重與安定感。例如,當孩子表現出遲疑或不確定時,我會跟孩子說,老師會陪著你一起解決,不要怕。

 

        記得高中升大學的暑假,我聽了一場演講,其中講者稍稍提及自己對「大學生到偏鄉服務」的看法。「小朋友們怎麼會開心呢?大哥哥大姐姐來陪他們,這樣小朋友就要寫兩份暑假作業了耶!」「才短短幾天或幾個星期,怎麼會有影響?」以半開玩笑的口吻訴說諸如此類反對、看不起偏鄉服務的言論,當時的我很不以為然,甚至有些惱怒。我也很不喜歡有些人將偏鄉服務當作加分跳板,或是以憐憫心態看待偏鄉。重點是「看到需求」,再予以協助!與刻板印象不同的是,大學伴與小學伴是彼此平等的存在,以關懷接納彼此,並沒有「施與受」關係之下的「弱勢者和強勢者」關係。

 

        遠距課輔不是補習班,台灣已經夠升學主義了,不想要在課輔這個以情感為基底而成立的小小天地中,再單單以分數定義學生。本身教英文,發現台灣現下依舊保留根深蒂固的觀念:英文好,容易找好工作。外語能力相對比較好的孩子,易被視為「擁有較多社會資源」之下的產物;也就是說,外語能力佳象徵了一種菁英制度,家境、生長背景相對優渥的孩子,外語能力會越好。我不希望孩子們保有以上所述菁英體制觀念,因為制度是可以被打破的;想傳達給孩子的學習動機是「語言是一種選擇和機會,當學會的語言多一種,你會有更多機會去完成自己想做的事」。南投縣親愛國小陳珮文老師,寫過這麼一段話:「我們要將音樂教育普及,今天不是所有喜歡音樂的孩子都有能力學音樂……我們將專業的音樂教育帶入這群孩子的生命中,將來,他們一個人要再免費帶二到三個人,受幫助的人再帶二到三個人,以這模式下去,音樂教育可以普及,不再專屬某些特定的人」。陳老師所述涉及到教育資源分配公平性的議題,也跟遠距一直在關注的社會正義相同。給予每位學童平等的教育機會,改變才可能發生;像Teach for Taiwan還有好多相關團體,都在關注資源分配公平性!這關乎社會正義的故事始末,由一雙雙堅毅的大手相互緊握著。輔大遠距課輔是這段故事中的一股巨流,知曉這麼些人在關懷台灣的教育議題,心頭好暖啊!

 

        在畢業以前,我會繼續留在課輔團隊,跟著所有大學伴一起,陪著小學伴打開視野。「老師會一直陪著你」這句話,可不是說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