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 遠距照護關懷服務 「一對多遠距音樂療育課程」

 輔仁大學台灣偏鄉教育關懷中心

中華電信暨基金會《伴您好讀》社區網路學習服務計畫

111學年第二學期 遠距照護關懷服務

「一對多遠距音樂療育課程」活動摘要 

壹、 活動名稱:遠距照護關懷服務「一對多遠距音樂療育課程」

貳、 活動目標:因應臺灣社會高齡化走向,及依據雙方多年來公益合作精神,積極推展健康福利服務,優先以偏遠地區、資源缺乏村落之長輩及弱勢兒少進行服務,從中發展遠距音樂療育模式,促進當地音樂療育的量能及健康優化。

參、 活動時間:112年02月07日至112年08月29日。

肆、 執行模式:本課程提供學習者線上教學,以「每週1次、每次1節課、一次課程60分鐘,採一對多活動」之網路學習服務。

伍、 合作地點與對象:

(一)活動地點:兒童發展中心(雲林縣台西鄉17-1號)

梯次:兩梯,依功能性分為高組、低組(週二上午10:00-10:30以及10:30-11:00)

對象:兒童10人、音樂治療師1人、音樂治療助教1人,共計12人。

(二)活動地點:德蘭社區長照機構(雲林縣四湖鄉中山西路95號)

梯次:一梯(週二下午14:00-15:00)

對象:長者10人、音樂治療師1人、音樂治療助教1人,共計12人。

陸、 活動地點:使用Google Meet上課程。

柒、課程執行說明

兒童發展中心

  1. 哈囉歌、問候歌、再見歌:運用鋼琴鍵盤、吉他來彈唱歌曲,唱的同時加入兒童名字與照片加以提示,引導兒童聆聽自己名字後做出回應與反應,並以大手拍板依序傳遞唱名之兒童,從中觀察其口語與非口語回應(說哈囉、說再見、揮手、眼神)。
  2. 音樂律動-紙筒:兒童使用2個紙筒,配合背景音樂以紙筒進行肢體互動來達到暖身,後續播放節奏律動音樂,引導成員跟隨音樂擺動、敲擊紙筒與活動身體。
  3. 音樂律動-卡巴薩:兒童使用1個卡巴薩,配合背景音樂以手指撥動串珠、以手掌握住串珠面、拿著卡巴薩轉動手腕,並運用卡巴薩手來觸碰腳,藉此訓練手指、手腕、手臂控制功能,與提供多樣觸覺刺激。
  4. 主題活動-蛋沙鈴、棒棒糖鼓、鼓棒:老師示範動作後,配合彈唱歌曲「clap clap song」與兒童互動,隨音樂節奏敲擊,間奏時以棒棒糖鼓搖晃蛋沙鈴。在不同時段使用不同樂器,激勵兒童對於多樣聲音的反應。
  5. 主題活動-音磚:老師示範如何敲音磚,兒童選擇喜歡的音磚顏色,配合彈唱歌曲「我們一起來敲敲敲」互動,老師依序唱名使兒童用棒子敲音磚,訓練其對名字、聲音的反應。後續針對顏色進行進階版課程,使兒童對於色彩進行判別,辨識音磚與色譜的配對,隨後添加數字的認知,促使兒童反應敲打的對應的次數。
  6. 主題活動-棒棒糖鼓、落地鼓、手搖鈴、水果沙鈴:兒童於不同課程中使用道具,配合背景音樂「baby shark」敲鼓,音樂中插入動物叫聲吸引兒童注意,在空拍時引導兒童暫停敲鼓,音樂繼續撥放時則繼續敲鼓鼓面,確定其對外面環境的變化。
  7. 主題活動-落地鼓與兩隻玩具槌:兒童使用道具,配合背景音樂「我們一起敲敲鼓」敲打落地鼓面,歌詞中加入速度快慢、力度大小、顏色(色卡提示)、名字(照片提示)任務,兒童輪流聆聽指令敲擊,選擇回饋速度快慢或力度大小。
  8. 主題活動-鼓棒與音片鼓:兒童使用道具,配合背景音樂「打起我的小小鼓」敲打,隨音樂敲鼓引導互動,如運用帶帽子、躲貓貓活動來辨識顏色、力度、速度。
  9. 主題活動-青蛙響板:兒童使用一個青蛙響板,配合背景音樂「我們一起來拍拍拍」,在歌詞中會唱出紅、黃、綠色時,以色卡提示,使兒童對應唱的顏色負責拍響板,學會辨識顏色、敲響板的時機。
  10. 音樂律動-鈴鼓:兒童使用兩個鈴鼓,配合背景音樂「熱愛105度c的你」,引導成員搭配音樂進行律動與搖擺,藉由鈴鼓擊身進行訓練手指、手腕、手臂控制功能,提供觸覺刺激。
  11. 音樂律動-鈴鐺:兒童使用4個手腕鈴鐺綁至手腳,配合背景音樂扭動全身,例如:拍手、甩手以及踏腳,聆聽指令認識身體部位,思考組織決定想要的律動動作。

 

德蘭社區長照機構

  1. 歡迎歌、問候歌:老師透過音樂,歡迎課程開始,並介紹當日使用的樂器後示範演奏方式,預備活動開始的進行。
  2. 再見歌:課程最後都會有再見歌,與長輩回顧今日活動及道別,預備活動的結束。
  3. 主題活動:老師介紹、欣賞歌詞情境,依歌詞討論生活經驗加以分享,增進長輩表達與人際互動,而歡唱熟悉歌曲可以穩定情緒、促進認知,運用樂器輪奏提升認知專注力以及手部動作、肢體協調,在不同時段依照組別、定向訊息(人、地點、事件)來合作或輪奏增加多元刺激。
  4. 不老歌:介紹並播放音樂不老歌,逐步拆解動作還學習手指曼波舞,透過四指的甩、轉手腕、伸出手掌張開或握拳來律動,並學會基本手語。
  5. 愛拚才會贏:歌詞曲意多在鼓勵落魄或失意的人,仍要抱定信心、努力奮鬥。連結長者之前曾有的工作經驗以及故事。
  6. 快樂的出帆:曲調輕快充滿青春活力與希望,具臺灣有朝氣的海洋性格,連結長輩玩水游泳、抓魚蝦、養魚塭經驗,並延伸期望出遊的地點與交通,並分享離開故鄉寫信、打電話聯絡感情的方式。
  7. 天黑黑:連結時令梅雨季以及立夏,與長輩關心身體,並透過天氣話題詢問務農經驗,是否有過雨天穿蓑衣種田、用鋤頭、古早廚房大灶、砍材生火、抓過泥鰍的經驗嗎?如何面對吵架事件。依照用餐口味的清淡分組來演奏。
  8. 一支小雨傘:歌詞內容雙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撐傘互相照顧往前走。連結長輩撐傘或淋雨經驗,雨傘習俗,如何互相支持、打拼,以及預防天雨路滑而摔倒受傷。
  9. 西北雨:解釋西北雨的現象,連結長輩嫁娶習俗、結婚儀式、媒人或伴郎伴娘、觀賞螢火蟲的經驗,還有藉由吃魚喜歡分組以及分享。
  10. 故鄉:藉由歌曲帶出故鄉的定義,請長輩介紹故鄉出產的特色與當地居民主要的職業,另外是否有外地居住的經驗,並關心長輩睡眠品質以及給予回饋。

 

《教學端回饋》

音樂治療師 張嘉凌

  進行遠距治療團體過程中,對於治療師本身也是一個全新挑戰,同時也不斷拓展對音樂治療能呈現廣度的思維。從實體建立關係與平面影像方式的建立關係的差異性,遠距限制之下如何增加與特殊族群連結強度。不論從理論上的架構或是實務依不同成員特性的創意發想,都是十足寶貴的經驗。遠距治療團體要能持續的進行,很需要透過當地的老師、照服員的協助,跨領域的合作過程也須持續的溝通協調,進入偏鄉受當地工作人員的熱忱與活力所感染,讓我們得到很大的感動,也是最大的滋養。

 

音樂治療師助教  林芷伃

  遠距課程為偏鄉孩童與長者帶來更多資源,但在執行上也出現很多與實體音樂治療不同的問題,大家都為這個課程付出很多心力,想辦法解決視訊中無法辦到的事。經過一學期的課程,我看到音樂課中長者與孩童的進步,進步可能很緩慢但也能感受到治療師、老師和照護員的用心,實際參訪時能看到長者和孩童與治療師的互動更為緊密,雖然透過遠距所帶給個案的幫助有許多限制,但各方面都在努力克服,希望能持續進步。

 

音樂治療師助教 林明臻

  為期五個月為長者提供的遠距音樂治療課程在炎炎的七月底告一段落。想起二月開啟課程時與師長及團隊摸索著「遠距」與「實體」的異同、認真理解當地長者與日常所接觸的都會長者間的差異、甚至煞有其事練起了自己不輪轉的台語;隨著課程的進行與調整,藉由當地照服員專業熱情的協助、每一個團隊成員的合作,課程步上了軌道,長者們愈來愈習慣與螢幕中的老師互動,變得健談、更常露出笑容也更熟稔地配合動作與操作樂器、甚而更多跟唱。所有先前遇到的困難都成了之後為了更好的調整與結果而出現的因緣。我也因著課程準備學會彈唱了更多的台語老歌,對自己、也對遠距音樂治療更具信心!

 

《合作端回饋》

兒童發展中心 廖青虹社工

  其實臺西相對來講在師資更難去取得,民國九十幾年申請音樂治療師來這邊上課,大概合作了一兩年,最後因距離關係沒辦法再繼續。即使可能付更多的交通費,老師可能還是考量無法用這麼多時間在交通往返上,這就是城鄉差距在師資上最大的有限。

  站在中心角色來講,希望孩子有更多元的經驗,不同的人事物讓孩子拓展經驗後,他可以有更好、更勇敢的方式面對。這幾個月做下來,孩子最大的差異性反而呈現在低組。因為高組孩子在一般基礎的指令上,其實已經做得不錯了,可更投入在整個活動。對低組來講,原本都會一直哭的孩子,慢慢可以去適應這個環境、上課的氛圍;另外一個是,他可以去接受電視上或捕捉到電視上的老師,期待他做或應該要做什麼事,甚至去做模仿動作,讓我覺得感到最特別的。我覺得他們的調整、改變的狀況真的是滿多的。其實現在幾乎所有的孩子都知道要上音樂課,那上音樂課要做什麼,就是孩子反應時間的長短。

 

  • 實際現場拍照-德蘭中心

  • 實際現場拍照-兒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