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我的存在 成為他人的祝福 把最好的 給最需要的 用生命陪伴生命 以生活教導生活
公義講座-瓶裝水的故事
講師:國立交通大學 環境科技及智慧系統研究中心鄭曉芬博士
本次公義講座的主題為「瓶裝水」,在活動開始前有先寄信到參與者的信箱,先觀看2011年Annie Leonard發布的瓶裝水的故事(The Story of Bottled Water),本片雖然非近期的影片,但裡面顯現的社會問題或者現象至今依然存在,物質生活可能帶給現代人以及地球負擔,精美短片發人深省。
講師以瓶裝水為題,分為其由來、故事、罪惡、真相、秘密、省思以及未來各個議題環環相扣,先說明水資源的循環,點出台灣因地形狹長以及自來水處理的流程,說明台灣取用乾淨水較為容易,水價便宜,但實為缺水的國家,需要仰賴天候以及全台的用水結構。
近期書本或網路流傳瓶裝水的負面聲音,比如環境負擔以及健康疑慮,但講師以故事提及瓶裝水的演變,起初是因為含糖飲料盛行,期待藉由健康推廣而興起的產業、商機,後續也以取自潔淨無汙的水源來彰顯會議中角色的身分與地位,或者供應給當地條件無法直接飲用的地區。
雖然瓶裝水有一定的角色,因此才可以一直歷久不衰用到現在,但針對環境面,製造開採的過程中會帶來破壞,並且在後續回收的使用上會耗費更大的成本,甚至販賣的過程中會有不公不義的事情,比如包裝與內容物不符合、廣告噱頭,最後運用數據進一步了解寶特瓶降級回收的比例極低,全球回收率不到一半,而台灣每年消耗11億之瓶裝水,而預計2050年海洋的塑膠將比魚還多,因此後續台灣ICC調查淨灘行動中前三為塑膠類,分別為寶特瓶、瓶蓋、吸管,這些物品最後化為塑膠微粒,經由食物鏈,回到每個人身中,干擾人體內分泌系統或有致癌疑慮,而且這不是預測,現在已在品牌抽檢中得到一定的數據,再後面想辦法解決的同時,是否可以思考這些來源是必要的?或者有什麼其他方法?
省思瓶裝水的可能後,講師借鑒新加坡的NEW WATER,利用科技力量,將汙水經過淨化等再造水工程,化為可使用的水,並在各大型會議中招待貴賓使用,擺脫以往僅能進口國外的水,嘗試自給自足,利用本地集水區、新生水、海水淡化,打造新興水資源與永續循環。同時,講師也分享目前台灣再生水的利用量與推動目標,使大家以不同面向看待水資源。
《參與者回饋》
輔大大學生徐O勛:讓我能重新思考,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所需要去重視的部分是什麼,什麼才是我們應該去關心的,畢竟地球只有一個,更要好好的做永續發展,為下一代留下一個好的未來。
輔大大學生洪O霙:以實際例子,特別是其他國家的政策,讓我更了解可行的解決做法,而不只有發現問題而已
輔大大學伴曾O瑄:很謝謝講師告訴我們瓶裝水背後不為人知的秘密,雖然從小就被家人教導不要在外買瓶裝水或是瓶裝飲料,但沒有強而有力的力量使我正視這件事,因此藉由這個講座我將更注視瓶裝水對環境的影響,並告訴身邊常買瓶裝水的朋友們盡量帶水壺,減少環境污染。
輔大大學伴李O怜:對於我們來說,瓶裝水是一個隨手可得且便宜,當我們忘記帶水壺或著急想喝水時就會去買一罐瓶裝水,但我們當下可能也不會去想到買了這一罐瓶裝水他背後需要花費的時間精力可能比你購入的金錢還多,還有他造成的環境汙染的問題,雖然瓶裝水帶給我們便利,但我們似乎也要省思我們的便利帶給地球環境的汙染問題。
輔大大學伴羅O峻:感謝講師花心思讓我們能了解瓶裝水的由來和帶來的災害。水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卻也不關心的事物,但這個講座給我一個反思的機會,去探討我們的生活對環境和人體所造就的傷害,並思考如何調整自己的用水知識來保護我們所生存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