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青年共伴實踐計畫|桃園市大園天主堂【百萬大學堂】

桃園市大園天主堂【百萬大學堂】

  • 活動目標:

            一、國中課程:

                        1. 藉由各課程連結使孩子熟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之17 項指標。

                        2. 利用各式議題,培養思考及反思能力。

                        3. 將學科內容多元化,使孩子能將生活與知識做結合。

            二、國中、小混齡課程:

                        1. SDGs為主軸,另加素養導向、搭鷹架概念

                        2. 利用環境教育議題,達成「做中學,學中做」。

                        3. 透過表演藝術或口語表達,使其成長並培養成就感與自信心。

  • 活動時間:111年07月04日(一)至07月08日(五)。
  • 活動地點:桃園市大園天主堂
  • 量化效益
    • 參與人數:學童25人、志工7人、助理2人。
    • 服務時數:76小時/1人/7天,共計532小時。

 

     《 志工服務心得回饋 》

黃敏瑄(化學系大一

我時常思考短短五天的營隊活動我們能帶給他們甚麼?當我們看見這個地方現有的問題後又能作出怎樣的改變?短短五天,一百二十個小時裡,我們能改變的事情少之又少,那既然能改變的如此少,我們又為什麼來到這裡?在這裡,我看到每個孩子身後都有一雙受傷的翅膀,我們無法為他們創造一對新的翅膀,但能引導他們學會正視自己身上的傷疤。在課程設計上,我希望能像我父母從小給我的教育一樣,用實作代替理論,讓他們在動手的過程中產生興趣,引發他們更多的學習動機。或許這些手作課程對他們的未來沒有太大的幫助,但是我希望他們能記住做作品時認真的那股勁,並永遠保有孩子們的活潑與熱情。與他們相處的過程中,我在他們身上,看到了現階段的我少有的天真以及天馬行空的想像,也因為他們的不成熟,讓他們擁有初生之犢不畏虎的衝勁,對比現階段做任何事都需要謹慎思考過後才作出決定的我來說,他們比我來得勇敢。

我一直認為服務從來都不是手心向下的給予,也不是手心向上的祈求,而是手心向內,牽起彼此的手。或許我們都早已被現實追趕著跑而忘記自己的初衷,但在這五天與小朋友的相處中,我忘記了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疲憊,靜下心來把自己好好地投入在大園裡,投入在這群孩子的懷抱裡,他們用熱情撫平了我疲憊的心靈。我想,就是因為他們總能給予我最率真的回應,讓我了解—服務,不是單向的給予,而是雙向的付出。

 

吳亭妤(心理系大三

我看到一個個受傷的孩子,背後有一群壞掉的大人,而幸運地,教堂的神父、修女、老師以及輔大的哥哥姊姊們,成為孩子們成長路上的一道光,照亮他們前行,使他們不致迷路、失去方向。這裡有很多愛他們的人,儘管方式不盡相同,但愛他們的這份心是一樣的。然而,我對於自己只能是他們的過客,理解他們的過去和現在之後,卻無法深入給予他們更多幫助而感到遺憾,我在小學伴身上看到的是積極、認真,以及想改變現狀的決心,但好像也明白現實有時候決定了很多事情,很怕自己那麼天真地給予他們的正向和樂觀最後仍會是一場空。

因此我開始思考,我希望的究竟是提供我的專業來幫助孩子,亦或是單純地陪伴他們?答案好像很快就浮現在腦海,我更想透過專業幫助孩子。在設計課程時,失敗者小聚課程裏面包含表達性藝術治療的概念,希望透過簡單的活動傳遞正向心理學的精神,鼓勵大家接納自己的全部,不論好壞,都將成為自己的養分。此外,在心理系所學到的知識,讓我能更清楚學童的心智運作發生了什麼事,例如:因為知道這個年紀的孩子前額葉發展尚未成熟,便能理解他們為何總是有明顯地情緒起伏和容易有狂飆行為。這些東西讓我在教學現場上看的更清楚,而非只侷限在教科書中。

此外,我也思考服務背後的動機是什麼?是服務孩子還是服務你自己?許多人做服務是為了讓自己履歷好看、為了打發時間等等,服務的出發點都是「自己」,當然不是說出發點是自己不好,畢竟有人說過:「人類做的所有行為無非就是為了趨吉或是避凶」,然而重要的是當我們在趨吉或是避凶時,能否至少做到不要帶給他人傷害或是負面的影響呢?我想這如同淑婷助理在共識會議裡提到的「服務汙染」概念相符。如果可以,那麼即使做服務是為了讓自己的利益著想,無形之中也能達到「送人鮮花、手留餘香」的效果。

 

陳婉柔(統資系大一

參加這一次的共伴計畫是我第一次嘗試獨立完成一個課程的教案。在這過程中,我學習到了許多,像是用圖文搭配的方式使自己的教案更加清楚、如何善用團隊分工&時間分配以及如何使課程設計更加豐富……

經過這一次的活動,我覺得我變得更有自信,除了能從他人身上看到許多閃光點,我發現自己身上也同樣有許多值得其他人學習的地方。最重要的是,我覺得我能給別人反饋的能力變好了。當別人來詢問我想法時,我比以前更能給予別人有建設性的回饋。

如果未來還有機會的話,我希望能成為一個更有想法、行動力更高且更外向的人。因為以前的生活習慣,導致我覺得自己是一個缺乏想法與自信心的人。在營隊準備的期間,我覺得自己常常處於單方面接受其他人提議還有想法的狀態,每次開會時都看到其他人自信地提出自己的意見,而我卻只是默默地接收他人想法,不敢表達自我看法。這不但造成會議很難達成共識,也讓他人不容易了解自己的想法。希望在未來我能改變掉這個壞習慣,跳出自己的舒適圈,成為自己所嚮往的人。

 

陳居柔(企管系大二

這裡可能在地理、資源上被稱為偏鄉,但經過這幾天後我覺得我們才是缺少名為友善與歡樂物資的偏鄉,生活被太多猜忌與利益腐蝕,即便是喜歡一個人也有太多事情需要考慮。但在這裡的孩子不一樣,無關身分、外表亦或是經歷,他們喜歡你只是因為你在這裡,在這裡帶著他們一起玩、一起聊天、分享著生活與所學。一個禮拜實在過得太快且有限,但已足夠讓我重新想起單純的快樂與喜歡是甚麼感覺。

與其說收穫,倒不如說是重新想起,自從有意識以來,就夢想著趕快長大脫離控制成為自己人生的主宰者、隱藏情緒以省去那些麻煩,上大學後更是忙著思考如何變得更加獨當一面、增加自身價值,所想的只有如何理性判斷事情並以最有效率的方式達成目標,所有事情都必須找到意義才能做。也受到現實社會的影響,被逼著學會那些膚淺的交際手段與無情的利益交換,在這過程中我沒有意識到自己遺忘了許多。而在出營隊與一群孩子以及夥伴相處的這幾天,各種飽滿的情緒充斥在我的周圍,簡單的快樂、單純的信任、離別的悲傷與沒有原因的喜歡,直到時間來到了即將離別的星期五才如同醍醐灌頂般,讓我重新想起這些被我遺忘的感情,意識到原來我有多捨不得這些只相處了五天的孩子。回想起那些一起度過的時間,我想會有如此不同的感受是因為我們並不只是去教課,而是走進他們的生活,親眼看見並參與了神父、修女以及老師們與孩子的相處模式,被他們感染而深陷其中,體會到了許多在生活中所不曾擁有過的那些豐富情感與無條件的包容。

 

洪巧蓁(企管系大二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個性,我喜歡觀察和了解孩子們的特別之處,給他們表達自我的空間,像柏○能利用課堂上剩餘的材料創作出屬於自己獨特的作品,有一次他拿珍珠板做了一把槍,我在覺得很有趣同時也不吝嗇地稱讚他做得很精緻;還有剴○喜歡畫畫,他總是在學習單或小組海報上畫出他喜歡的圖案,我覺得能發揮自己的專長和創意並讓別人看見是一件好事,但也希望孩子們在發揮創意的同時能適時地投入課程中。在營隊期間我觀察到大園的孩子們最難人可貴的一點是他們對於事物都抱有一定的好奇心且主動去探索,或許在手作課程中會遭遇ㄧ些困難或挫折,但他們從不輕言放棄。

其實營隊過後,不期望孩子能記住我們的名字和長相,只希望他們能夠記得這些溫暖,也許每年來的大哥哥大姐姐都不一樣,但是只要他們能從中學到東西,感受到我們的付出,等未來他們長大,成為一個有能力幫助其他人的人,也希望他們能不吝嗇的分享及給予自己的東西,無論行動也好,話語也好,希望他們能感受到自己的力量,並且將好的善的傳遞給更多的人。

 

余武蔚(應用數學系大四

這幾天看到孩子們從一早就到天主堂等待我們,有著滑板的聲音,也有著早起打球的歡笑聲,下課後也都會待到很晚才回家,看到孩子這樣的熱情真的讓人很感動,孩子們的微笑,真的有神奇的魔力,讓大家儘管疲憊還是堅持到最後。

我覺得在團隊運作方面,尤其是自己跟營長溝通的部分,有時候在交代事情時容易交代不明確,造成營長不能適時地給予夥伴明確的團隊分工。但也因為自己本身有較多的經驗,導致當我出於善意地想要為團隊多做一點事情時,卻造成事與願違的情況,反而增加夥伴負擔。

 

王婉綺(經濟系大二

因為不清楚孩子的手做能力,造成自己在課程設計上效果遠不如預期。以泥好盆栽為例,一開始的設想是讓孩子自己畫設計圖並剪下組成模型,但直到集訓週試做時才發現對孩子來說有點困難,於是改成用設計好的模板讓孩子沿線剪下並組合。但直到進入課程後,才發現修改後的課程仍對孩子有極大的挑戰,需要大量的人力去協助孩子才能完成作品。若能在事前就得知孩子的能力在哪,即時調整課程難度,就能使課程進行的更加順利,孩子也能在課程中獲得更多的成就感。

此外,在第一次主導整個課程時,因為有夥伴在身旁適時地給予協助,讓我對於上台主講課程不再那麼緊張,了解到如何在台上帶領孩子進入課程中。

 

                         《 活動照片回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