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活動名稱:114-1學期核心幹部期初培訓
貳、日期:114年10月18日(六)
參、地點:德拉楠文化工作坊(新北市烏來區福山里3鄰卡拉模基2號之2)
肆、參與對象:助理3人、帶班老師7人及小組長7人,共計17人。
伍、活動摘要:本次核心培訓以體驗多元文化及實際走訪偏鄉為核心,到「德拉楠文化工作坊」體驗泰雅族文化並進行部落巡禮。活動中有許多平時不會體驗之項目,如射箭、自製環保餐具,參與祈福儀式等,也加入團隊積分競賽,引導核心幹部團隊交流並深入了解原民文化。部落巡禮除了
解當地文化外,也和當地的孩童與居民進行交流,以實際的接觸體驗將原民文化或偏鄉聚落有的既定印象更新,並重新認識。培訓最後安排分享與反思時間,引導學員整理一天的觀察與體驗。多數學員表示,透過親身參與,不僅更新了對偏鄉與原民文化的既有印象,也開始思考自身與偏鄉之間的關係,進一步理解多元文化共存的意義及身為偏鄉教育工作伙伴之使命與價值。
陸、核心組員回饋:
企管系/4年級 彭淑萍 (參與核心培訓第四次)
我一直相信,偏鄉教育的價值不在於「補足資源」,而在於「理解差異」。這次的核心培訓,讓我真切地感受到文化交會的力量。當孩子問我:「你們從哪裡來?」我說:「從新莊來。」他歪著頭問:「新莊在哪裡?跟烏來一樣都是山嗎?」那一刻,我看見了他對世界的好奇,也看見了城市與山林之間的距離。後來我問他:「你的夢想是什麼?」他說:「我想當警察。」我笑著問:「為什麼?」他靦腆地說:「因為這裡太多人喝醉了,我想抓壞人!」那句話在我心裡繞了一整天。或許他對職業的想像還很單純,但那份「想保護自己家鄉的心」讓我深深感動。原民社區的飲酒文化、交通安全、生活方式,背後都有其歷史與文化背景,而孩子的願望卻這麼真誠、直接。這讓我再次理解——偏鄉伴讀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文化理解與情感共鳴的開始。在那一刻,我不再只是值班現場的陪伴者,而是一個被教育的人。孩子讓我看到教育的力量,不是教會他們什麼,而是與他們一起相信「我們都能成為更好的人」。
資管系/3年級 賴思嘉 (參與核心培訓第四次)
有時候邊上課或是回日誌的過程中會想著小學伴如果能力很好的話,會因為沒有甚麼資源給他,因此發展受到限制,好像在小時候就讓他們失去了對未來想像的那束光,即使還是能看見有人分享自己從鄉下地方逆襲人生,讓自己的階級翻轉,但總覺得那些更像是某種的倖存者偏差,大多數的小孩依舊像是在伴讀中看見的一樣,對生活樂觀、對人們熱情,但是對未來不嚮往或是無奈。雖然說可以透過日誌回覆給大學伴更多的鼓勵,希望他們繼續教同樣的小學伴,讓小學伴不用一直面對新的人,但感覺現在人因為要考慮得太多了,或許還是有點困難。
圖資系/4年級 韓宇雯 (參與核心培訓第三次)
個人的部分我覺得我有更了解偏鄉孩子的處境。領隊說現在的小朋友已經不訓練打獵了,但在泰雅的文化中,爸爸把獵刀傳給兒子、媽媽教女兒織布,我想傳承應該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失傳的危險並不限於閩南、客家、特定族群。我和夥伴車上聊的時候,她也分享了自己出身偏鄉的經驗,告訴我許多偏鄉的孩子都背負著傳承的使命,在我有限的想像裡,我並不了解孩子的時間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也讓我有其他想法。對於這些感悟,我想都是培訓中的收穫和偏鄉伴讀的連結,讓我看到不同的世界,了解該如何給大學伴建議,協助端點和大學生之間的聯繫。
資管系/3年級 陳宇柔 (參與核心培訓第一次)
這次到烏來德拉楠部落的核心培訓,讓我重新體會小組長的角色意義。透過與夥伴一同參與文化體驗、挑戰活動及山林探索,我感受到小組長不只是帶頭的人,更是帶動氣氛、照顧夥伴情緒、讓大家感受到被支持的存在。在與大家相處的過程中,我看到團隊之間的信任建立,也理解領導力的核心在於陪伴與關懷。這次培訓讓我更確信,小組長的力量來自於真誠連結與彼此扶持。
柒、活動剪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