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 paliw kita(跟我們一起來)老幼學食農教育

  • 活動日期:108年1123– 1124
  • 活動地點:花蓮玉里鎮玉里書屋及玉里農地
  • 參與人數:玉里書屋學生學生25人、社區志工約10人、 輔仁大學師生約10人共計45

第一天(11/23)

早晨走進書屋已有三五成群的小學伴等著大學伴的到來,大小學伴的招呼聲響起劃破寧靜的書屋,接著大手牽小手一起走到田區,邊走邊聊最近的狀況及聆聽小學伴們的心裡話。到了田區神父為所有參加活動的大小朋友們降福祈求此次收割能夠順利平安。在祝禱完後,農夫叔叔講解傳統割稻、稻穗的去核的注意事項及機器使用方式,這次見習活動也就此正式展開。首先小學伴在大學伴的帶領下,學習著怎樣使用收割的器具以及收割稻米的流程。整個收割的過程大約歷時二個多小時,完成了這次的見習活動。已經在接近正午的時分,我們在田區附近陰涼處一起享用「農夫飯」社區媽媽利用在地食材佛手瓜、冬瓜、青菜等自己栽種煮食,我們享用完午餐後大小學伴大手牽小手走回書屋期待著下午的療育米DIY課程。

大山老師帶領的療育米DIY課程,首先大山老師利用黑米、白米 糙米、紅米及紅藜麥五大元素組合而成,藉由療育米創作屬於自己的圖案及一幅獨一無二的畫作,開始DIY了大小學伴用心認真的凱使製作屬於自己的療育米,完成後還要請大山老師幫忙封膜才算真真完成小學伴們也帶著自己的療育米回家與家人分享。

 

第二天(11/24)

課程一急中生字ㄅㄆㄇ,用注音符號良想到生活中得詞彙,促進思考及團隊做,遊戲一猜猜需要用手做的事情,遊戲二畫畫情境,藉由畫在白板上的人物+地點+動作猜猜。

課程二營養小學堂,介紹正確的營養標示應具備的內容(商品名、成分、注意事項、製造日期、有效日期、份數、熱量標示、三大營養素分析),利用國人每日飲食指南圖來介紹六大類食物分類,並強調均衡飲食的觀念,再透過食物圖片帶小朋友認識六大類食物分別有哪些,最後小小偵探遊戲,小學伴們踴躍參與各項課程也帶著滿滿的收穫。

♥老師及大學伴的回饋♥

文O珺老師

在農村的我們來說,我認為食農教育非常重要,我們在農村長大,我們幾乎都是種田的,我認為現在的孩子們還是必須親身體驗種田的相關工作,才會知道如何愛自己的家鄉,守護家園。剛好割稻期來臨,就讓大學伴牽著小學伴一起割稻趣…

營養系四  王O儀

這次參與玉里的相見歡,心情有些奇妙。也許是隔了太久沒接觸到孩子,一開始總有著些微的不適應感,慶幸第一天是跟隨當地老師的食農教育,在炙熱的太陽下一起揮灑汗水的人們無論年歲皆融為一體,共同收獲眼前金黃的稻穗,雖汗流浹背,我卻樂在其中,那一刻讓在鄉村生長的我有了回家的感覺。

兩天的陪伴,隱隱發現自己變得不那麼容易參與孩子們的話題,因此,我不急於經營與孩子間的聯繫,反而有更多的時間去觀察每一位孩子,在他們的笑容中我亦感覺到喜悅,也在他們需要時及時拉了一把,不再是孩子王但我好似更能去細嚐過程中的點滴,看到更純粹的他們。

玉里的天空,很藍,映照著孩子們的單純可愛,特別溫暖。而我也在這次的旅途中找到自己對陪伴的定義,也許並不需要一直牽著他的手,只願一直站在他牽得到的地方。

英文系二 鍾O

第二次踏入大禹天主堂的這片土地,我對這個地方的人、事、物有了比以往更深的感觸。第一次到花蓮玉里時,我將自己定位為一名隊輔,亦或是說舉辦營隊的工作人員;心態上是我們辦了個活動而大禹里的孩子們是來參加活動的。儘管活動中和小孩們都是打成一片的玩鬧,是大哥哥大姊姊,更是他們的朋友,但總是存在著我們是「活動策劃者」的角色定位。  

然而這一次來到玉里大禹天主堂,我赫然發現,其實我們在偏鄉教育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我原先所認為的恰恰相反。參與實體課輔的大學生們頂多能算是玉里的「常客」,我們在某個週末、某個寒暑來到這片土地,帶著一片熱忱和幾份教案前往玉里書屋作客。大禹里的孩子們是這片土地的主人,他們在那裡出生、成長,在那裡建構他們的人生。因此大學伴和小學伴的關係並非活動參與者與策劃者,大學生們更像是去到偏鄉豐富他們生活、精彩他們生命的點綴。我們並無「黑夜中的一盞燈」那麼偉大,但我們能努力成為「白天中的一絲月光」,在一片藍色天空中偶爾為人帶來欣喜、帶來一點新鮮的愉悅。

發布日期:2025 年 6 月 16 日